位置: 主页 > 专项热点 > 申 论 >
       搜索:     报名咨询热线:13558698543(微信同号)
论证分析快速突破的六步法
时间:2011-01-24 12:39来源: 作者: 点击:
一、第一步:审题
  材料就是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所以尤其是在申论考试中对考试要求的审题更是重要。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审题,否则就可能出现跑题、偏题、宽题、狭题的现象。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对给定材料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最确切、最深刻地分析、辨认和筛选,才能弄清中心,把握重点,从而迅速准确地破题。
  (一)审题的具体过程
  审题的具体过程包括读材料和考试要求。读材料就是通过阅读,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这在前面概括内容、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读考试要求的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审出问题类型,即要审清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任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演讲稿,还是写一份建议、报告,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文章。命题类型不同,写作要求也就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忽略命题类型和形式要求的文章,就会偏离考试要求,导致文题不符。
  尔后,审限制条件:
  一要审清对论述的内容是否有限制。例如2007年中央申论考试第五题,即论证分析部分是要求考生“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这个考试要求是就土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而任何的对策建议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在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该考试要求限制的内容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对策。
  二要审清字数限制。即考生必须在申论考试给定的字数范围内论述,字数过少或超过限考,试大网站收集定字数都会影响得分。如2007年中央申论考试第五题论证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数不少于800字,虽无明确最高上限的字数要求,但从给定的答题卡答题空间来看,最多也不能超过1 000字。如2008年中央申论考试论证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数是1 000~1 200字,比2007年要求的字数多200多字,并且也有最高上限,即1 200字,否则过度的超字就会扣分。这些都是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铭记在心的内容,这样才可根据字数多少来决定文章各部分所用笔墨的多少,否则易造成某一部分过于膨胀或过于短小。
  三要审出是否有“虚拟身份”限制。例如2003年申论考试第二题是要求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在做这篇文章的时候,考生就必须以考试设定的身份来作这篇文章,也就是说考生在作这篇文章时的身份必须是给定的“虚拟身份”。现在许多地方上的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论证分析部分都是以某一个虚拟的身份来要求考生写文章的,须引起考生注意。
  (二)审题的四种基本方法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例1】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5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4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例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敢于走过去者甚少,但若横木置于此,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例3】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考试.大网站收集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都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1)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2)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善于听取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谦虚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大有裨益。 
  二、第二步:立意
  一篇成功的申论作文,就其立意而言,理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一)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指的是立意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和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反之,无的放矢,就事论事,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这样的文字毋宁说是做文字游戏,只会浪费读者时间甚至引起读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立意有没有针对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一篇评论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能否促使事物发展的一项首要标准。
  (二)新颖性
  从人们的阅读心理而言,不仅立意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而且要求立意具有新颖性,阅读后能给人们新的养料、新的收获和思想启迪,而这也正是为文的难点所在。立意要新颖,除了要善于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寻找新的事实论据和独到的见解之外,还应适当地变换立意的角度。善于选取新的立意角度也会给人新鲜的感觉,使论题从广度和深度上步步展开。
  (三)准确性
  立意的新颖应当以准确为前提,立意违背了准确性,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立意的准确性,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的准确;论据、引语的准确;语法、逻辑的准确;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在写作实践中,违背准确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1)概念、论断不准确;(2)提法、分寸没有度;(3)不合乎法规;(4)虚夸成分太大;(5)不合乎语法逻辑。
  (四)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意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见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前瞻性的内涵包括这样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锐性、预见性和洞察力。
  综上所述,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是评论文章立意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优秀的评论作品,总是将这些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现结合2008年4月9日由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程美东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处理突发事件考验领导基本素质”的文章,来具体分析在写申论文章时如何运用上述的四个特点:
  处理突发事件考验领导基本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有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042亿元;2004年全国因为各类事故死亡13.67万人,伤残70多万人,一年就有近百万的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不幸;2004年全国道路事故的损失全年约2 500亿元。面对如此多的突发事件和如此严重的社会危害,政府相关部门应如何科学防范和应对呢?至少需要注意以下着力点:
  ——问题的针对性:我国的公共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提出角度的新颖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如何科学防范和应对。
  要重视总结教训。本人近来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调研时发现,有的主管部门考,试大网站收集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没有专门的资料室,没有及时整理保存事发后的资料。一些领导干部讲起线索来头头是道,但一问具体的细节却不清楚,想查阅资料,当年无人整理,或者只有上报的材料(大打折扣报喜不报忧式的)。一个煤矿在1996年发生了死亡90多人的矿难,我们通过熟人去调查时,对方非常无奈地说,矿难发生时,我矿的领导及技术人员都被排除在处理事故的人员之外,之后即被撤职,不了解情况。现在我们的矿领导已经换了四届,安检等部门的人员也更换了好几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此事。问其有没有矿史?答曰没有。问他们搞不搞矿史教育,说一直搞,但没有这个案例。这么大的矿难却不列入矿史教育当中,实在不可思议。还有某市主管部门的领导,理论和实践都讲得有条有理,但问其有无系统的资料和研究人员时,均答曰没有。 
  要建立严密的预防制度。好几家国有煤矿的负责人告知,自2000年以来矿难发生率在减少。问其中的原因,他们说主要是近几年上级要求得严。比如,对所有矿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的演练,现在经常搞,这是过去所没有的。有一个矿在2006年被突发的洪水包围,井下200多工人全部被安全抢救上来,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早已对于此事预先进行过演练。 
  新闻媒体及时客观的报道,是领导部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连上级机关都无从知晓。像“渤海2号”石油沉船事件,如果不是有记者的穷追不舍而挖出了工作管理中的诸多弊病,那么这个重大事故很有可能变成一次工人不怕艰险、奋勇救船的壮举;如果不是中央媒体的悉心采访、及时报道,那么南丹矿难的真相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被上级机关所知晓,死难的八十多工人只能含冤而去了。可以说,新闻媒体是对突发事件的起因调查、结果处理起重要监督作用的社会力量。而且由于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利益的关联性,公众具有法律上的知情权。如果刻意地加以隐瞒,既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又伤害了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度,还不利于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事件。
  要建立更完善、科学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走得很快,措施也很得力。但是,具体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具体法律条文自然也要与时俱进。更要紧的问题是,我们目前所建立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主要是宏观的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对于处理群体性事件缺乏明文规定,使处置工作无法可依。这就增加了一线人员在处置问题时的畏难情绪,不敢作为。这类问题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再比如:按照“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有些集体的罢工行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现实中公安机关要听之任之或采取限制行动都很困难。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提出对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要重视总结教训,要建立严密的预防制度,要完善、科学的法律体系。
  必须要把提高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绝不能拘泥于陈规陋习似的程序,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如何,可以从根本上看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因为仓促之间形成的处理决策往往是一个人先天和后天素养的条件反射。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和机动权变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决策中,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只不过这些原则和程序不能按照正常情境下的方式来进行,它的要求是非常规性、紧急性、果断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们的本能似的反应能力。当然这种本能不完全是先天的素质,更多的是后天的训练积累的结果,在突发事件爆发时,这种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训练积累便以条件反射的形式激烈、迅速地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应对措施得当否就能鲜明地反映出决策者们的基本素质。
  ——提出对策的前瞻性:必须要把提高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第三步:标题
  申论考试大都要求自拟题目,一个能恰当反映材料精神实质的好题目,或整齐和谐,简洁明快;或错落有致,风趣生动;或词句华美,文采斑斓,能令人顿生爱意。“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就是明证。若题目草率拟就,平淡乏味,甚至错别字迭现,语病百出,就会大煞风景,使阅卷者产生成见:标题如此,内容可想而知。
  要拟好题目,很有必要广读博览,学习借鉴,报纸杂志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型范例。如《三把“尺子”量政绩》,说的是官员的政绩,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把它们比作尺子就显得生动、形象。好题目留意多记,高笔法勤借精取,面对类似申论这样的给定材料作文,你将会点出传神之睛的!
  (一)标题的类型
  标题是因文而定的,没有固定的格式。人们拟定和研究标题的角度不同,标题类型的划分也不一样,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类型:
  1.概念型标题
  这类标题往往以名词或词组形式出现,提供一种概念,由作者阐述、发挥。如《说谨慎》《说“仰观俯察”》《说渐》《贡献与索取》等都属于这一类。
  2.问题型标题
  这类标题的特征就是标题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对这类标题,文章就是方案,其中有些反问性质的,应该按驳论的方式去写作。如《祖国,我能为你做什么?》《靠谎言还能撑几日?》《金钱是万能的吗?》。
  3.评论型标题
  顾名思义,这类标题往往就是一个结论,对这类标题应了解其出处、意义,然后加以论证和引申。如《论文化体制改革》《浅议农村水污染问题》等。
  (二)拟写标题的要求
  题好文一半。好的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就议论文而言,拟题的总体要求是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就是要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和整齐。
  1.准确
  准确的文题就像健康的眼睛,而健康是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准确的具体要求是:没有错别字和语病;符合事理;题与文要一致,即文题要涵盖文章的内容或与其相关,切忌题文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给材料议论文中,文题须切合材料的内涵,或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最后一点与审题正确与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审题出现偏差往往在文题上有所反映。如果对材料把握不透,最好拟非论点式的题目,如“由……想到的”、“从……谈起”、“有感于……”等。
  2.鲜明
  文题要清楚地向人透露文章的议论话题、大致内容乃至基本观点,使人一看就考试,大网站收集明白文章的论题,或是赞成什么,或是反对什么。简言之,鲜明就是要有透明感和清晰感。如《阻击地下六合彩》《打私反腐取信于民》《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等。
  3.简洁
  写文章要求“文约而事丰”,拟题亦然。要用简明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少许胜多许”。文题要有简洁之美,可用概括的语言勾勒出文章的缩影,使人一目了然,如2007年申论的题目是《命脉》、2008年申论的题目是《人与自然》等。也可引用蕴涵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做文题,如《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等。
  4.形象
  形象的标题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拟题力求形象,平常或一般化的、太实在的、常见的以及抽象的题目,要尽量给它们披上形象的外衣,使人一见而生清新之感。如《让法治阳光普照中国》《向囤地大声说“不”》《留住绿色 建设美好家园》 等。
  5.整齐
  如果文题内容较多,可运用对偶或对举的手法,显示出整齐之美。如《尊重老干部 ?学习老干部 ?爱护老干部 》《增强节俭意识? 始终艰苦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相关连接




Copyright© 2000-2023 四川川公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8-85436186 13558698543 (微信同号) 微信公众号:川公教育
成都总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南一段20号普利大厦A304
蜀ICP备130242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