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其它考试 > 选调生 >
       搜索:     报名咨询热线:13558698543(微信同号)
选调生强化班重点阅读热点材料1
时间:2010-05-27 14:50来源: 作者: 点击:

报告传递贴近民生五大信号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和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出政府工作贴近民生,贴近实际,科学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真诚回应百姓期盼的务实态度。
  ———国家投入造福亿万百姓。报告提到国家“投入”的有20处、“支出”有8处,涉及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等,无不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直接联系。今年中央财政仅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到3397亿元,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251亿元……
  ———多项改革措施“剑指”深层次矛盾。改革愈是艰难,决心愈是坚定。报告中前后出现83次“改革”。提及“体制”的有29处,也与改革密切相连。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新的预期目标力促科学发展。报告在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时,首次列入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这一新指标,这相对于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限制性指标。目的是要从节约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中求发展,从创新中求发展。
  ———新颖的报告形式凸显立足当前的深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不同,合并报告年度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说明,三分之二的篇幅讲年度工作,三分之一的篇幅讲“十一五”规划纲要。采用这一新颖的形式,是为了突出解决老百姓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清醒的认识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民生难题日益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报告既总结成就,更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5个新问题,以此作为今年8项工作的着力点。报告有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透视政府工作报告
一、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422亿元。
  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1、新农村要建在自然村基础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在什么地方?怎么来建?我认为应该把握下面三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在现有的自然村的地方,由农民自己来建。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真正带来利益、带来方便。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依旧是住在自己的农庄或者牧场,农民不可能住在一个地方,然后开着车或者摩托去另一个地方耕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就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农村的饮水、通电、广播电视、道路等公共产品,以前主要面向城市提供,现在应该转向农村。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后的15年中,每年要投入2700亿元,用于建厕、建电网、建沼气等。这些投入主要靠政府,可以有社会资金参与,农民也可以投入劳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办事。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新农村的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要按照农民自己的意愿来建,农民最知道他们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一个书记一个“调”。能做到这些,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2、“治山”“治水”实际是“治贫”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我非常非常赞同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农村的说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治山”,“治水”,实际上就是“治贫”。多年来,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路不通,电不足,供不了水,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基础设施上不去,生产上不去,生活自然就困难。现在我们有条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只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也会给城市带来很大好处———市场扩大,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带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要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我有个担忧,按照现在的情况,每年人口增长率为千分之八,每年全国增加1050万人,而全国耕地每年却减少千分之三,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5年就是3000万亩。要提高粮食供应,只有靠科技进步大幅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全国政协委员、珠海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萍:《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农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农村村村能通公路,通讯、电力、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与城市的沟通就方便起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就能进一步缩小。广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这方面有条件优先实现,因为广东有这方面的经济基础。
  3、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邦国: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目前农业基础脆弱,主要就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在所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建设是重中之重。而道路交通建设,则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前提。另外,农村的饮水烧柴问题,它的重要性不在粮食问题之下。他建议支持农村的沼气设施建设,西部山区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则可以搞小水电建设。
二、经济增长与耗能下降
2006年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8%传递“稳健型增长”信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认为,8%的预期目标意在传递这样的宏观调控信号:中国经济需要“稳健型”的增长,要着力提高效益,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这位专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可能会有所放缓,但实际增长率仍在9%左右。2005年,中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也是8%,而实际增速则达到9.9%。
  此前三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分别为7%、7%及8%,而实际增长却纷纷达至10%左右的平台。但这一轮主要由投资拉动的增长也给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温家宝指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突出。
  这两年经济运行绷得还比较紧,资源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因此,速度也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把连续3年增长10%作为制定近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依据。
  “考虑到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仍未到位,以及为保证‘十一五’稳定增长的需要,今年经济增长继续温和调整就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王小广说。
  关键是8%里面不能掺水分
  不过,8%左右的增长速度,虽然比近几年低一些,但却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7.5%的预期速度。“从市场需求和资金等条件来看,这个发展速度也是能够支撑的。”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说。
  “问题主要不在于速度多少,关键是要一个挤不出水分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秦池江说:“如果各地上报的数据都非常扎实,哪怕是7%甚至6%,也都没有关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王一鸣研究员认为,要防止地方层层加码追求速度攀比,一味牺牲质量和效益。
  另外,从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来看,今年经济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历经两年多的宏观调控,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稳定增长轨道,然而产能过剩的阴影积聚,令“十一五”开局首年不得不面临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和投资反弹令通胀压力亦不可小觑,“通缩通胀只在一线间”已是官学共识。
  秦池江代表说:“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年工作中取正确的应对之策,防止出现经济大的起落,不能松劲。”
  能耗指标首次列入国家发展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GDP能耗今年要降低4%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能耗指标列入国家发展目标。
  根据报告,今年我国将全面加强管理,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负责人明确指出,当前要完善节能降耗的体制政策,将GDP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党政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稳定政策,适度微调。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结合起来,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蛋糕做大是前提 蛋糕分好是基础
  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差距是坏事,关键看收入差距处在什么程度。
  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差距过大是突出问题。
  当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突出地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差距,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是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一是着重解决再分配问题,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保障性收入到位。
  最后,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节选自《学习时报》第298期《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要社会矛盾“档次”提高了
  今天,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档次”提高了,由过去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变成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等之间的矛盾。这些公共品包括分配公平、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社会保障的公平,还包括司法公平、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平等等。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无论扩大就业、完善社保、理顺分配关系,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无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都是基于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对社会公共品的合理需求这一民意形势的正确判断。
  但是,满足这样的需求,依然要从现阶段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要看到,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质量不高的前提下,公共产品的提供依然是“初级阶段”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杜绝不切实际的“社会服务”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有的地方推倒农民旧房让其举债盖新楼,把新农村异化为“新村庄”;有的地方向教师、公务员进行摊派来落实农民合作医疗;有的地方为了城市“整洁”随意抬高市场准入门槛等等行为,这些看似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实际上却制造了新的矛盾。
  因此,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提供公共品、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性、紧迫性,又要看到其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既要目标坚定,又要务真求实,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节选自《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相关连接




Copyright© 2000-2023 四川川公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8-85436186 13558698543 (微信同号) 微信公众号:川公教育
成都总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南一段20号普利大厦A304
蜀ICP备13024209号-1